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环境综述专论

  •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蔡文君;叶峰;陈子墨;汪慧香;宋海亮;

    为探究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演变特征及热点前沿,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与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13—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PD/A技术相关英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信息挖掘。结果表明:过去10年,PD/A相关研究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起增速加快,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中国是该领域最大研究力量,论文发表量占全球总量的87.10%;以彭永臻为核心的作者群体合作紧密,为领域前沿探索作出重要贡献,构成该领域的主导研究力量;基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当前PD/A技术研究主要围绕应用场景、处理效果、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展开;高被引文献集中于PD/A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近年研究倾向于将短程硝化(PN)、短程反硝化(PD)与厌氧氨氧化(Anammox)3种反应耦合,以实现多途径协同脱氮,预计未来该方向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2025年03期 v.51;No.24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2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环境规划管理

  • 固定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及对策研究

    覃英华;尹珩;万燕;牛羽;李慧;

    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是实现固定污染源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污染物减量及有效控制的两大根本性制度。两项制度的成熟度相差较大,在共同服务固定污染源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输出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将“全生命周期”概念应用到固定污染源的管理中,对照“全生命周期”过程,将固定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固定污染源准入(事前许可)、污染控制(事中落实)、排污管理(事后监管)3个阶段,提出固定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武汉市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分阶段剖析固定污染源的管理现状,提出固定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相关对策及建议,可为进一步提升固定污染源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51;No.249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国内外中小流域治理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

    何汶峰;贾宁;丁一凡;李玮;

    中小流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中小流域治理的模式与机制尚不完善。通过对琵琶湖、埃姆舍河和南明河3个典型中小流域开展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其在政策法规、管理机构、融资方式、社会参与及协调与长效维护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中小流域治理模式革新提出以下建议:丰富流域治理内涵,推动多目标协同治理;细化政策设计,健全协调机制;完善投融资模式,支持创新项目实施;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2025年03期 v.51;No.249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SWOT-AHP模型的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大别山区潢川县为例

    陈媛华;杨梦婷;桂华;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必须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的实际,从而统筹谋划具有突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文章以大别山区潢川县为例,旨在探讨县域选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方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识别潢川县生态产品价值实践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通过AHP分析各因素权重;基于权重结果计算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总体强度,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战略四边形;鉴于战略重心位于第一象限开拓型战略范围内,提出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潢川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期为县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科学借鉴。

    2025年03期 v.51;No.24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双碳背景下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状态与影响因素研究

    董璐瑶;李慧玲;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新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健全“双碳”目标体制机制,直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运用LMDI分解法与Tapio脱钩模型,基于2000—202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Tapio脱钩模型证实新疆大部分时间处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增长负脱钩状态,新疆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二氧化碳增长率总体高于经济增长率。LMDI分解法证实,经济发展、人口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效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反向驱动因素,但能源效率因素在某些年份也会出现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波动较大,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在正负中波动。双碳背景下,新疆应优化产业结构,在推进能源使用结构改革、推广低碳理念等方面推动新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5年03期 v.51;No.249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环境综合整治

  • 生物合成施威特曼石催化类Fenton反应处理纺织印染废水

    申祖武;揭翠;杨娇羽;罗浩伟;杨俊;宋永伟;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介导合成施威特曼石为催化剂,探究施威特曼石投加量、H_2O_2浓度、初始pH、反应时间等对纺织印染废水类Fenton反应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最优催化条件下与传统Fenton反应进行对照比较,并考察施威特曼石作为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施威特曼石投加量为8 g/L、H_2O_2浓度为800 mg/L、初始pH为3.00、反应时间为3 h时,废水色度、TOC和COD去除率分别可达93.86%、89.75%和85.65%。施威特曼石对纺织印染废水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8 g/L施威特曼石可使废水色度、TOC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2.19%、53.75%和41.99%。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施威特曼石/H_2O_2体系与传统均相Fenton体系对废水中TOC、COD去除效果相当,但前者更有利于色度的去除。施威特曼石经过6次重复利用后,废水色度、TOC和COD去除率仅下降了4.88%、6.90%和7.81%。

    2025年03期 v.51;No.24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改性污泥质生物炭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陈玲珑;方芳;张佳玲;赵雨;操家顺;谢文明;

    采用剩余污泥和双金属氧化物制备改性污泥质生物炭(Ca/Mg SBC),并探究其对氮磷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生物炭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Ca、Mg元素成功负载于原始生物炭上;Ca/Mg SBC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优于氨氮,溶液初始浓度对Ca/Mg SBC共吸附氮磷的影响较大,且磷酸盐的存在对氨氮吸附起促进作用;Ca/Mg SBC对氮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是单层且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Ca/Mg SBC对氮磷是易自发且吸热的反应;Ca/Mg SBC去氨氮的机制包括物理吸附、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作用;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包括物理吸附、静电吸附、表面络合和沉淀作用,还存在鸟粪石反应,增强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

    2025年03期 v.51;No.249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滤料物化性质对翻板滤池过滤效果的影响

    程紫微;张天贝;戴晓平;王世杰;白晶;周丽娟;肖峰;

    过滤作为保障出水水质的关键环节,在饮用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滤料物化性质对过滤工艺的影响,选取不同运行工况的翻板滤池,对滤料流失率、级配、表面形态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煤砂双层滤池,石英砂对滤池过滤性能的影响更大。滤池滤料流失量大、滤料层厚度薄的滤池运行效果较差。滤料级配不均匀,细砂占比较小也会导致滤池过滤性能变差。表面粗糙度高、破损程度小的滤料具有更强的截污能力,能够提升滤池过滤性能。针对滤料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剂中未反应的Al元素会附着于滤料表面,增强其吸附作用,提升滤池出水水质。

    2025年03期 v.51;No.249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无人船巡航在水下地形测绘与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李能能;张廷华;程紫微;王世杰;戴晓平;白晶;张天贝;肖峰;

    水下地形测绘和实时水质监测难以使用传统方法直接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无人船搭载相应测量模块,可以实现水域地形精确测量和水质采样与监测。该研究根据测试区域的特点,采用无人船搭载测深系统和水质采集传感器,对水洞沟水库的库底高程等进行测量,利用实测数据绘制了水下地形等高线图及三维图像;利用无人船搭载的采样瓶和水质传感器等设备,进行了实时水质数据采集,通过船体搭载的通讯设备回传实测数据到线上云端平台,对水库水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无人船测量及水质检测系统在中型水库中的应用十分理想,能够较好地反映库区的水下地形和水质情况。

    2025年03期 v.51;No.24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评估

    刘洋;

    为探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对鸭绿江国家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入侵等级、原产地及引入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2种,隶属12个科18个属,其中菊科种数最多,有11种;从生活型来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主要存在生境为路边、森林、农田、村舍周边;从原产地来看,以北美洲为主,共有11种;入侵途径以无意引入为主,有14种,占入侵外来植物总数的63.7%。通过对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及防治建议,为保护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249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安秋季大气中含有机胺单颗粒的化学组成与混合状态

    焦丽华;周变红;高飞;

    为了解西安秋季大气中有机胺的污染特征,文章采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21年秋季(10月1日至11月14日)对大气中有机胺颗粒进行在线观测,分析了大气中有机胺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化学组成和混合状态。监测期间,大气中含有机胺颗粒物占所有被检测颗粒物数量的57.3%。其中二乙胺(DEA)是最丰富的有机胺物种,占总有机胺颗粒的86.2%,其次为三乙胺(TEA)和三甲胺(TMA)。利用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结合人工分类的方法,将秋季大气中的胺颗粒物划分成6类,包括元素碳(A-EC)、有机碳(A-OC)、元素碳有机碳混合颗粒(A-ECOC)、高分子有机碳(A-HOC)、矿尘颗粒(Dust)以及富钾颗粒(K-rich),其中A-OC颗粒占的比例最大(约63.3%)。粒径分布研究表明,含胺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3~0.7μm之间。根据空气污染指数(AQI)将观测期间分为优异日(0~50)、良好日(50~100)和轻度污染日(100~150)。对不同类型日有机胺颗粒的研究发现,从优良日到轻度污染日,A-OC颗粒的占比最大且逐渐上升,说明污染过程中生成了A-OC颗粒,这可能与燃烧过程和颗粒物的老化过程有关。在与二次无机成分的混合状态研究可以发现,随着空气污染加重,含有机胺颗粒物与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混合程度增加。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相对酸度增加,有机胺颗粒数也显著增加,说明较强的酸性环境可能促进有机胺的气固分配过程。这些结果为探讨大气有机胺颗粒的存在形式及其对SOA生成潜在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51;No.249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主成分分析修正水质指标的东平湖水质时空特征评价

    郑睿文;刘丹丹;朱琦;李春华;叶春;吴春辉;马丁园;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枢纽,近些年受菹草周期性爆发影响严重,为有效治理菹草过度生长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其水环境状况及其水质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在2022年3月—2023年2月间,对东平湖的41个选定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检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精炼和优化水质评价指标,此过程分别针对4个季节进行,旨在识别每个季节中影响东平湖水质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综合水质得分在空间上进行了可视化,生成水质主成分综合得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季节水质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中显著的是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叶绿素a(Chl a)(春季),总固体悬浮物(TSS)、TP、COD_(Mn)和Chl a(夏季),TN、COD_(Mn)(秋季),TSS、氨氮、硫酸盐(冬季)。在对应季节内,这些参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体质量变异性的主要方面,其量级变化对水质分类产生显著影响。东平湖水质状况季节性、区域性变化明显。湖区水质的空间分布受有机物的来源、人类活动、湖区地形和入水排水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2025年03期 v.51;No.249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华南地区典型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多空间尺度土地利用与水质响应关系

    李燕;陈宇华;吕业佳;

    研究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多空间尺度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响应关系,对科学、有效开展水库集水区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华南地区8个水库型水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一级保护区、总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集水区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主要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总保护区尺度的土地利用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最大,解释度达到67.2%;草地在各个尺度下均能显著影响水库水质,林地在各个尺度均是氮、磷的“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对水库水质的影响随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级保护区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草地、耕地,总保护区、集水区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是3个尺度下氮、磷污染物的汇。

    2025年03期 v.51;No.24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水环境溶解氧自动监测结果偏低原因及优化方法研究

    程继雄;彭聃;安堃达;王婉玉;

    为提高水环境溶解氧(DO)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选取湖北省典型水体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DO原位比对,解析自动监测较原位比对偏低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系统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在线仪器原位比对合格率为95.6%,能准确反映水体DO含量,其中不合格情况主要由采水系统、控制系统和分析系统引起。为有效消除系统影响,需配置满足运行要求的采水泵、设置合理的采水位置、采水时间、数据采集时间,加强周边环境及仪器运行维护频次。系统优化方法研究可为其他水站提供方法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24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Planet卫星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解译研究

    王春博;孙庆松;高鹏远;范文浩;贺磊;刘伟;左伟昆;赵萌;

    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分布情况,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中部城市霸州市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Planet卫星波段特性,选用5种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模型,结合样本数据,对算法模型进行阈值修正,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黑臭水体和正常水体在865 nm附近差异最大,可见光波段内最大差异在565 nm附近;地域差异和卫星传感器类型的不同导致黑臭水体识别模型的阈值不固定,通过模型修正阈值,5种模型在霸州市均能够有效识别黑臭水体;黑臭水体点位识别正确率最高的是黑臭水体指数模型(HCI1),通过建模分析,判定HCI1阈值在1 324~6 049之间的水体为黑臭水体,识别正确率高达92.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基于Planet卫星的黑臭水体解译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249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ArcGIS的大连地区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许传坤;孙大明;

    针对大连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问题,采用ArcGIS进行水质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利用ArcGIS的地统分析和空间插值模块对大连地区地下水中的pH、硫酸盐和氯化物等9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H的空间变异最小,空间分布差异较小,而氯化物和钠的变异系数较高,表明其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显著。进一步的空间插值分析揭示了各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如氯化物在旅顺口区北部浓度较高,钠离子则从东向西逐渐增高。在水质评价方面,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大部分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空间分布分析表明,水质从西向东逐渐下降,金州区水质相对较好,而中部和旅顺口区北侧水质较差。

    2025年03期 v.51;No.249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不同气象因子对北京城市铺装材料滞尘能力的影响

    郑燚;王艳春;魏宁娴;孙向阳;李子敬;李素艳;丁熙;刘晨旭;韩丛海;

    城市道路、屋顶等地表在阻滞、累积粉尘等颗粒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铺装材料构成的地表作为常见的粗糙地表类型,其滞尘效应的研究未见报道。文章采用室外控制试验,定量探究了6种北京常见铺装材料冬(12月)和夏(6月)的滞尘变化及与气象因子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类型铺装材料的滞尘效果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北京地区冬季,块状(砾石、火山石)和球状(2 cm陶粒和3 cm陶粒)铺装材料能够实现较优的滞尘效果。回归分析表明:风速对块状、片状(木片、松树皮)材料滞尘量的负向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0.760和-0.722;对球状材料滞尘量的正向贡献最大,贡献率为0.717,是影响铺装材料滞尘能力的主导因素;在北京地区夏季,片状铺装材料能够实现较优的滞尘效果;其中,湿度和降雨量分别对所有材料滞尘量的正向、负向贡献最大,贡献率在0.239~0.375和-0.857~-0.925。

    2025年03期 v.51;No.249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植物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对策

    吕跃东;朱万才;张妍妍;

    以东北某污染林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初步了解矿区土壤和污泥堆肥的基本理化性质、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植物修复法分析茅草、艾草、豆渣草、酸浆草4种植物对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4种植物中,豆渣草和茅草具有相对较高的丛枝菌根真菌总侵染率,分别为44.28%、65.37%;酸浆草和艾草的总侵染率相对较低,分别为0.012%、27.78%。经过修复处理后,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脱氢酶等具备了更强的活力。经过测试发现,高浓度的重金属可抑制酶活力,反之则具有活化酶活力的功能,其中抗性最高的是Cu,抗性最低的是Cr。与修复前相比,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增加。建议开展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并推广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法在治理土壤污染中的应用。

    2025年03期 v.51;No.249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某钢铁厂建筑物表面多环芳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王泓泉;张朝;郭观林;

    文章调查评估项目采集某关闭钢铁厂原址12个保留建筑物表面铲削样品,参考美国环保局暴露评估导则中的模型对多环芳烃污染物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炼钢厂主厂房和加热跨表面样品萘,焦炉表面样品苯并(a)芘,铸钢厂房表面样品苯并(b)荧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的总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6);炼钢厂主厂房表面样品萘和铸钢厂房表面样品苯并(a)芘的危害指数超过可接受危害商1。为保障建筑物周边较长时间暴露人群的人体健康,需要对风险水平不可接受的建筑物表面污染物,具体为萘、苯并(b)荧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开展污染清除或处理工作。在可接受致癌风险为10~(-6)或非致癌危害商为1条件下,风险计算获得PAHs的表面浓度限值: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和二苯并(a,h)蒽分别为0.96、385.57、3.76、3.99、39.57、0.40、4.02和0.40 mg/m~2。计算的PAHs质量浓度限制与GB 36600-2018第一类用地土壤筛选值基本一致,可为判断钢铁厂建筑物表面PAHs污染程度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249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城市生态保护

  • 美丽中国建设视角下生态环保项目投融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刘双柳;陈鹏;程亮;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承载区,肩负着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战略责任,其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对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而资金保障是项目落地的核心前提。当前,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投融资仍面临以下瓶颈,包括生态环境项目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有待优化、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融资贵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加大财政资金环保投入力度、创新绿色金融制度、拓宽生态环境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围绕美丽重庆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完善投融资体系。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可持续投融资机制,为重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提供长效资金保障,同时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贡献创新实践样本。

    2025年03期 v.51;No.249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实践与思考——以青岛市为例

    孔翠丽;冯晓;蒋楠;张笑颜;张培培;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为提升制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青岛市开展了2022和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动态更新工作。基于更新实践总结,梳理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的技术框架、管理流程,从实施应用评估、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6个关键环节呈现了动态更新成果。针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效率、规范与城镇开发边界的衔接路径、把握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更新原则等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v.51;No.249 153-15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RSEI与CA-Markov模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冉红玲;向楠;吕春艳;胡萍;蔡成瑶;李婧;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该研究基于铜仁市2003、2008、2013、2018和2023年遥感、气象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结合CA-Markov模型对2028和2033年的RSEI进行模拟预测,可为铜仁市以及其他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铜仁市RSEI均值从2003年的0.531增至2023年的0.685,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远大于恶化区域;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一因子作用,其中土地利用类型是铜仁市RSEI最强单因子驱动力,土地利用类型和气温是最强的交互驱动力;未来铜仁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可能略大于改善的趋势,尤其是发展较快的市东部地区。

    2025年03期 v.51;No.249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7—2022年杭州市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刘宁;夏阳;唐伟;沈鹃文;李天宇;张奇漪;王冬蕊;

    基于2017—2022年杭州市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数据,分析杭州市臭氧污染变化特点,讨论不同气象因子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并建立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预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2017—2022年,杭州市臭氧浓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一年中呈现双峰型变化,1—5月逐月上升,夏季污染最为严重,9月起浓度呈下降趋势。高温低湿是形成臭氧污染的重要气象条件,当日最高气温高于25℃、相对湿度为40%~80%、日平均风速为1~2 m/s、主导风向为偏东和偏北方向时易出现臭氧浓度高值。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分季节的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预报回归方程并评估效果,结果表明预报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具备可预报性。

    2025年03期 v.51;No.249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