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迪涵;刘惠玲;
在新霉素生物发酵生产的最后阶段,为了脱色会加入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杂质和新霉素变成危险废弃物,需要进行安全处置。文章将含新霉素的废活性炭按照2%、5%和8%的干重比与新霉素菌渣充分混合后进行好氧堆肥,研究废活性炭的添加对新霉素菌渣堆肥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表明:添加废活性炭后可以少量提高堆体的最高温度并延长高温期时间,对堆体的pH及电导率的影响不大;添加8%的废活性炭导致发芽指数GI有所下降但仍符合相应标准;在堆肥第21天后,堆体中新霉素去除率在99%以上,并且添加5%和8%的废活性炭堆肥更有利于抗性基因的去除;三维荧光光谱表征结果表明添加5%及以下的废活性炭不会对堆肥腐殖化过程造成负面影响;添加废活性炭有利于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上结果表明,添加5%干重比的废活性炭与新霉素菌渣混合堆肥更有利于优化堆肥进程和提高有机肥的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025年04期 v.51;No.25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吕银萍;赵玲;靳永柯;丛明;鞠宝;吕家森;
海洋渔业废水中过多的氨氮等营养盐,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该研究从烟台近海海域采集海水及海泥,利用以(NH_4)_2SO_4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对样品中氨氮降解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不同,得到33株细菌。利用标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对33株细菌的氨氮降解能力进行检测,得到2株降解率较高的菌株Y2、Y3。对菌株Y2、Y3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发现菌株Y2和Y3分别为花津滩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Y2的培养基优化结果为乙酸钠8.41 g/L、酵母膏8.42 g/L、盐度63.26 g/L;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2.0℃、pH 6.0、转速170 r/min、接种量8%、装液量50%。菌株Y3的培养基优化结果为蔗糖12.15 g/L、蛋白胨10 g/L、盐度75.50 g/L;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1.4℃、pH 7.0、转速170 r/min、接种量8%、装液量50%。该研究为海洋养殖废水的净化工作提供有力的菌种及其最优培养条件的数据支撑。
2025年04期 v.51;No.250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特;元毛毛;李新新;周玥;蔡义鑫;刘研萍;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磺胺吡啶可能引发超级细菌,影响人体健康,需进行有效去除。在对比分析不同高级氧化技术氧化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高碘酸盐/过氧化氢技术来降解磺胺吡啶,并进行了工艺优化和反应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磺胺吡啶初始浓度20 mg/L、高碘酸盐∶过氧化氢=2 mmol/L∶2 mmol/L、pH=3、反应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磺胺吡啶降解率达到96.64%。准二阶动力学拟合更符合高碘酸盐/过氧化氢降解磺胺吡啶的过程,优选条件下k=0.025 1 mol~(-1)·min~(-1)(R~2=0.997 1)。该研究为高碘酸盐/过氧化氢技术去除水体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51;No.250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天贝;吴欣岳;肖萍;何品坤;肖峰;
曝气冲刷是MBR膜污染控制的关键点。为优化曝气工艺,文章在不同曝气孔径下(d=3、4、5、6 mm),对反应器内部两相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曝气孔径增加,两相流流速、近壁面湍流强度和膜面剪切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曝气孔径为5 mm时,流速最大值为0.35 m/s,近壁面湍流强度达到峰值11.57%,膜面剪切力达到最大值0.078 Pa。当孔径进一步增大,气泡上升过程会受到较大阻力,导致曝气冲刷效果减弱,膜污染概率增大。曝气孔布置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1∶1∶2的孔隙间距布置可以提高曝气效率。基于XDLVO的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曝气优化后污染物与膜表面的黏附趋势降低,相关分析可为MBR工艺优化和膜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25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魏梦依;陈琪;刘斯宏;王柳江;范春贞;
淤泥疏浚是解决水体内源污染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而脱水处理则是疏浚淤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此,文章通过絮凝-压滤联合实验研究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和壳聚糖(CS)的单一添加和复合添加对河道淤泥脱水的影响,分别在2种絮凝剂的不同配比(0∶1、1∶1、1∶2、2∶1、1∶0)以及复合絮凝剂不同掺量下(200、300、400、500 mg/L)进行了河道淤泥脱水实验,重点讨论了该复配絮凝剂对淤泥絮凝-压滤联合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絮凝剂的絮凝-压滤联合脱水效果明显优于添加单一絮凝剂时;在CPAM与CS配比为1∶2及掺量为300 mg/L时,淤泥的联合脱水效果最佳,淤泥含水率能够从239.5%降至61.5%。研究结果可为河道淤泥的脱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51;No.250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东;姜涛;梅林德;李俊洁;
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Mn、Co、Ce复合催化剂,利用SEM、BET、XRD、XPS对复合催化剂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活性组分配比及制备条件对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等多种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负载的活性组分Mn、Co、Ce能均匀分散在分子筛表面,复合催化剂300℃下的VOCs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催化性能良好;Ce的添加提高了Mn-Co催化剂催化活性。共沉淀pH为9、焙烧温度为500℃条件下制备的1Mn-2Co-0.4Ce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对甲苯的起燃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分别为185和265℃,连续测试20 h后甲苯去除效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
2025年04期 v.51;No.25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谭世林;向国萍;刘涛;熊西;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稳定生态系统和优化修复格局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为例,通过现场勘察和数据分析,识别出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湿地退化、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围绕“一核两源六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坚持一体化保护修复,部署湿地保护、退化草地修复、沙化土地治理等重点工程,最终实现黄河和长江源区全方位、全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通过该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可为高寒高海拔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的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250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习彦花;王馨芝;李旭;魏帅强;孙立博;吕亚天;程辉彩;
厌氧发酵是农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为明确多元物料混合厌氧发酵对产甲烷性能的协同强化效果,研究了中温(35±1)℃和干物质(Total Solids,TS)浓度为13%时,牛粪和玉米秸秆作为混合原料厌氧发酵的产气性能,并应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对产甲烷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均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协同效应指数为4.90%~38.40%;当二者TS混合比例为50∶50时,累积产气量和挥发性物质(Volatile Solids,VS)产气率最大达到了4 624.5和409.25 mL/g,比单一物料厌氧发酵分别提高了52.75%和22.12%。产甲烷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物料混合比例是影响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粪秸TS比例为50∶50时具有最大TS产气潜能371.02 mL/g、最大产气速率29.05 mL/(g·d)以及较短的迟滞时间7.31 d。该结果可为农牧有机废弃物的多元物料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2025年04期 v.51;No.250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艳艳;曹洪涛;张甲波;刘宪华;崔铁军;曹永强;白钰;高锦风;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电导率(EC)等地表水理化参数是综合评价水体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水体中高锰酸盐和电导率缺少显著的光学遥感水色特征,其定量反演十分困难。文章研究分析了水体中高锰酸盐和电导率2项理化参数与Sentinel-2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确定了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光谱波段及其组合,其中与COD_(Mn)相关性较高的组合为B5/(B3+B11)、与电导率相关性较高的组合为B5/(B3+B12);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方法(PSO-SVM)构建了两类水质参数的反演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比较,所建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9和0.73,均优于多项式经验模型的精度;根据于桥水库水域的年际反演结果,发现高锰酸盐和电导率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2025年04期 v.51;No.250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6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靖超;张艺;张杨鑫;金燕;
通过固定床实验系统进行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及掺杂CeO_2对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吸附剂的孔隙和晶相结构变化分析吸附机理,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_2在K_2CO_3/α-Al_2O_3(001)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试验最佳CO_2浓度12.5%,H_2O浓度15%,反应温度60℃;掺杂CeO_2后提高了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吸附量可提高0.14 mmol/g,具有促进吸附效果。构建K_2CO_3/α-Al_2O_3(001)吸附剂模型,掺杂后K_2CO_3与α-Al_2O_3(001)载体表面的吸附能增加1.81 eV,负载稳定;CO_2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能增加为-4.47 eV,有利于CO_2吸附与碳酸化反应的发生。
2025年04期 v.51;No.250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卫青;李超;吴华成;周子龙;丁立萍;
电网企业废弃物资形成于电网生产建设及经营过程中,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存在管理流程长、评估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其再利用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这导致资源浪费并造成环境污染风险。文章通过调研梳理,总结了目前电网废弃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电网废弃物资分类管理及回收利用提出了建议;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参考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的再生循环计算公式,以废弃电线电缆和废弃变压器为例,计算废弃物资拆解再利用情景下的碳足迹。结果表明,电网废弃物资回收再利用可带来一定的减碳效益:每吨废弃电线电缆回收再利用可实现(以CO_2e计)约3.3 t的减排量。研究结果能够为完善电网废弃物资管理和再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51;No.250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呼佳宁;何校初;张钢锋;林子吟;杨超;
文章以典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为研究案例,设置涂装环节无VOCs减排措施、源头减排措施和末端减排措施3种技术情景,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效果评估。结合文献调研和实例分析,采用物料衡算法估算VOCs和CO_2排放量及污染物减排当量,采用定义向量模式建立一套协同控制效应评估方法。研究发现,源头减排措施和末端治理措施均可实现协同减排效果,协同减排当量分别为104和73 t/a。与末端治理减排措施相比,源头减排措施多减少11%的VOCs排放、多减少16倍的CO_2排放,减排效果高于末端治理。分析经济成本可知,研究案例源头减排措施比末端治理措施的生产成本可减少188元/台,全年节约生产成本244.4×10~4元。如推广至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应用,源头减排措施预计可减少污染物协同减排当量约9 000 t,比末端治理多减排约2 700 t,同时减少4.27×10~7元的经济支出。
2025年04期 v.51;No.250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金龙;林阳;宋涛;刘强;袁志宏;张天石;张延平;朱彤;
超高温好氧发酵(HCT)是一种高效的市政污泥堆肥资源化技术,为了探究该技术在冬季北方地区的适用性,文章进行了3组中试试验,包括槽式污泥稻壳掺混堆肥实验、条垛式污泥秸秆掺混发酵试验及条垛式污泥掺混稻壳堆肥实验。每组试验用时20 d、发酵温度>80.00℃。结果表明,条垛式污泥稻壳掺混发酵试验效果较好,发酵过程中最高温达到103.72℃,含水率从56.97%降至36.27%,证明了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在北方冬季槽式和条垛式工艺中均具有可适用性。研究结果为冬季北方地区多种有机固废超高温好氧发酵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250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少华;朱小平;于乐;周燕琴;王健;韩明伟;
环境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研究其防治规律十分必要。结合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文章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探索实践为例,深入分析区域污染防治的共性特征,总结提出我国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包含的监测、溯源、治理和保护四步管理环节,以及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等范式。该范式可适用于各地的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和碳排放等全要素环境管理工作,为各地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2025年04期 v.51;No.250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朱新宇;
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带来的异味扰民问题逐渐成为热点和焦点。文章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对异味污染管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石化城市异味污染进行防控系统动力学分析,将石化城市异味污染防控系统分为政府异味管控政策、政府管理效率、园区防控措施及企业污染源管理4个方面,结果表明:核心的因果关系为企业端产生的异味对周围敏感区域产生影响。从企业、园区和政府3个层级构建异味污染的信访受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防控体系,针对石化城市产业异味污染的特征,提出采用立体监测、智慧研判、污染溯源、闭环监管等管控技术,实现对异味污染的及时有效防控。
2025年04期 v.51;No.250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莹莹;周兵利;陈建新;张攀;王永震;阮方;李倩;刘婧冉;王锐;沈永锋;
为了解洛阳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变化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利用大气VOCs在线监测系统测定了洛阳市2023年3月—2024年2月58种VOCs的浓度。采用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评估其环境影响,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分析了VOCs的来源;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关键组分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2023年,洛阳市大气中VOCs年均体积分数为16.80×10~(-9);烷烃占比最大(63.04%),其次为炔烃(15.15%),芳香烃占比最小(9.81%)。秋冬季VOCs体积分数较春夏季明显增大,且炔烃组分占比在冬季显著提升。(2)VOCs的SOAFP为0.417μg/m~3,其中,芳香烃贡献比最大,比值高达82.9%~95.9%。(3)PMF源解析结果表明:移动源贡献占比最大,为24.7%;其次为燃烧源和石油及化工合成源,贡献占比均为20.6%;植物排放源贡献占比最小仅为6.5%。(4)洛阳市VOCs的非致癌慢性风险值HI为0.030,不存在非致癌慢性健康风险。苯和萘的致癌风险值分别为2.62×10~(-6)和1.60×10~(-6),均存在“可能的致癌风险”。就季节变化而言,冬季VOCs的非致癌慢性健康风险(HI)和致癌风险(Risk)均为最大。
2025年04期 v.51;No.250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韩聪;徐秀丽;常圆;唐星涵;王玮敏;
当前精神类药物在再生水补给型河流中的赋存、衰减和生态风险仍然未知。使用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地表水中9种典型精神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滨州市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流秦台河中的精神类药物进行分析。分析发现,7种精神类药物在地表水中被检测出,精神类药物的浓度范围为25.1~230.2 ng/L,所有污染物检出频率>90%。舒必利、地西泮、去甲基文拉法辛和氟西汀是主要的污染物,占精神类药物总浓度的76.1%~95.1%。再生水排放是地表水中精神类药物的主要来源,排放后的地表水中精神类药物的浓度发生衰减。使用风险熵法对精神类药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发现地西泮的风险熵在0.003~0.060之间,呈现较低风险,累积风险熵结果表明精神类药物对水生生物具有中等风险。
2025年04期 v.51;No.250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袁源;黄轶康;程曦;翟晓萌;
选址选线是电网建设项目过程中必要的前置条件,运用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可以评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输电线路。基于当量因子法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选取宿迁市、扬州市和无锡市3个地处江苏省不同纬度的地区,通过调节因子得出江苏省整体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进行赋值,以形成可供电网选址选线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参考的体系。3个城市所代表的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价值中森林生态价值最高。从整体来看,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总价值呈苏北>苏南>苏中的格局。制定以塔基和输电线路用地面积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服务价值来衡量输电线路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的评估规则。输电工程在前期选址选线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态价值评估优化输电线路,以减少电网工程所造成的环境负担,可以为输电工程提供更加科学和环保的选线方案。
2025年04期 v.51;No.250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秦维;曾维军;牟桂婷;刘燕;罗文敏;
为了掌握贵州省典型废弃矿区周围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文章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别对15个矿区周围耕地土壤重金属Cr、As、Cd、Pb、Hg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并采用富集系数法、目标危险商法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5个矿区周围土壤Cr、As、Cd、Pb和Hg的含量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矿区比例分别为46.67%、60%、73.33%、60%和93.33%,部分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超过风险筛选值,所有研究区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均未超过风险管制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所有矿区周围土壤均未受到重金属Cr和Hg的污染,但均受其他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每个矿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2个矿区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THQ值显示,农作物中Cr、As、Cd的目标危害商数THQ均小于1,有53.33%的矿区Pb的THQ值大于1,有40%的矿区Hg的THQ值大于1。研究表明,研究区每个矿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摄食这些地区的蔬菜,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富集对人体的危害。
2025年04期 v.51;No.250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小娜;王雯珺;樊巍巍;赵美超;陈朝中;王征;王南;
铁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评估模型是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估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文章对我国目前常用的铁尾矿制作陶粒、免烧砖、烧结砖、水泥、采空区充填材料、微晶材料、改良土壤、回收有价元素8种铁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了定量评估和筛选。结果显示,铁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评估模型的准则层指标权重最高的是经济特性,其次是技术特性,资源利用特性的权重最低;评估模型指标层权重最高的是投资回收期,投资成本、综合能耗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铁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最优的是制作免烧砖,制作微晶材料次之。
2025年04期 v.51;No.250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本期数据